2015年3月28日 星期六

明天旅行社

《對不起,我不明白,可以再說一次嗎?》
台北--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我們決定開一間明天旅行社!

在來寶藏巖之前,我們帶著自己的作品和期許;直到真正和寶藏巖相遇,我們決定放棄之前所有的計畫,從零開始,從寶藏巖提供我們多重的刺激,不管是特殊的生態,寶藏巖獨特的歷史,藝居共生的發展,不斷由外而來的介入和轉變,這樣多重的意象讓我們決定來開一間旅行社,提供五種不同的另類導覽。藝術和生活的分界在哪裡?藝術如何被類型化、商品化、標籤化、階層化、仕紳化?藝術可不可以沒有界線?藝術可不可以不要是藝術?我們沒有辦法提供答案,我們只是提問,用一種好奇的眼睛去提問。明天麻的藝術家們把所有的過程視為一種實驗,我們跨界的方法就是一起玩。我其實不是策展人,我只是一開始問大家:「我們來一起玩吧!」。劇場導演Astried Grießbach說:「藝術作品其實沒有辦法改變任何事情,這也不是藝術的功用。藝術只是像一個空間中的聲響,在發生的那個當下,好像有什麼被鬆動了,而我們帶著那個殘響繼續回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文/策展人溫思妮)

行程 I:角山 (思妮導遊)

行程 I:角山  (思妮導遊)
最近的旅程,來到世界最遙遠的角落。

角山藝術村 就是要你!!!

時間不長的微駐村,夠真實的讓明天麻發展出另類導覽
想向跟來到寶藏巖藝術村的民眾提供不同的思考觀點
想想生活周遭是否有被忽略的自然生態,歷史文化
並一起思考這個該如何被定義的藝居共生

明天麻思妮導遊透過最近距離的分享
展覽活動以身體力行的方式展現自身正代表著不斷由外而來的介入和轉變過程

2015年3月27日 星期五

行程II:方山 (曉瑩導遊)

行程II:方山  (曉瑩導遊)
生活的斷面,讓夜晚的方山多增添了幾分神秘感。




參加方山的民眾,會跟著我們一起感受一路上的七個景點,分別為
景點1:一個兔子雕像的聲響
景點2:一個死掉壁虎的聲響
景點3:一隻鷺鳥停在樹枝上的聲響
景點4:河水流過橋下的聲響
景點5:寺廟裡光明燈的聲響
景點6:蝴蝶飛動的聲響
景點7:無聲的聲響

這七個風景片段是由 Ute和成婷共同創作
UTE也是第一次來到台北,與成婷兩人一起在寶藏巖村中發現各個有趣的角落
找尋殘留在那些角落空間的一些些甚麼拼湊那些角落中可能被遺忘的日常種種
從"日常"主題出發,發展連結於不同情感所切割出來的片段


UTE NIEMUTH (*1963德國)
曾經生活在德國,瑞典,中國,日本和美國。在她目前為止的人生中,專注於關懷著幾乎文化背景下的人與事。在表演藝術領域中,Ute Niemuth曾經在加利福尼亞州師事Anna Halprin,在日本與田中泯學習舞踏,在維爾茨堡和Gorgui Gueye學習非洲舞,在舊金山研讀心理治療 (CIIS) ,在中國研究漢學,並且在美國和日本接受專業按摩師培訓 – 她從來無法在這之中只選擇一個做為志業,但無疑的可以將她視為一個藝術家。她也曾經美國舊金山American Conservatory Theater 工作,製作獨立影片 “列印俾斯麥的死亡”(„Printed at Bismarck’s Death“)並且在法國巡迴播映。此外…,她的表演作品在斯德哥爾摩,舊金山,維爾茨堡和茨魏布吕肯等城市演出,並定期在柏林開設表演工作坊 。目前生活於柏林和紐約。



陳成婷(*1985,台灣,柏林)
舞台與空間設計師。畢業於台北藝術大學劇場設計學系及柏林工業大學舞台與空間設計碩士班。自幼接受不同的舞蹈與肢體訓練如古典芭蕾,現代舞,武功,民族舞蹈,太極導引與踢踏舞等。同時以舞台設計師,舞台監督或肢體表演者等身分與身體氣象館、江之翠南管劇團2009年,作品'''1:24 Psychoses''入選世界劇場設計展(WSD 2009),於首爾展出。2010年起旅居柏林就學、生活與工作至今,作品逐漸由較傳統形式的戲劇場景設計轉型向更多元的空間實驗,並經常以表演者身份參與創作。2013-14年間參與由包浩斯基金會策劃的包浩斯舞蹈(Bauhaustanzen)計畫後,更進一步開始了以身體表演和空間素材的創作實驗,並延伸到探討個人與身處的環境、社會、群體互動與衝突的命題。
個人作品網站:http://ctchen330.wix.com/ctchen

2015年3月25日 星期三

明天旅行社 開張了

Taiwan Rhizom ---巡迴計畫「對不起,我不明白,你可以再說一遍嗎?」之明天旅行社
地址: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閣樓展示室
日期:3/25(三)-3/29(日) 每日固定時間開團
若有零星旅客,依現場狀況開團
若有需要團體預約,也可以先來訊聯絡





更多明天麻,請至 FB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MaqiaoRevisited?fref=ts

旅遊路線簡介

明天旅行社為大家準備了 五條旅遊路線,分別有

行程 I:角山  (思妮導遊)
最近的旅程,來到世界最遙遠的角落。

行程II:方山  (曉瑩導遊)
生活的斷面,讓夜晚的方山多增添了幾分神秘感。

行程III:尖山  (Sonja 導遊)
聽覺的饗宴,用力喝進一口風。

行程VI:圓山  (曉瑩導遊)
失落的記憶,隱藏在崎嶇蜿蜒的山城小鎮中,一甲子的聚散與沉默,見證了圓山的斑駁歷史。

行程V:平山 
 (Ute 導遊+隨行翻譯)
和全世界做朋友,藝術的奇幻之旅。


行程III:尖山 (Sonja 導遊)

行程III:尖山  (Sonja 導遊)
聽覺的饗宴,用力喝進一口風。




德國聲音藝術家Sonja第一次來到台灣台北
來到寶藏巖後發現,山的旁邊就依傍著新店溪
水資源對一個地方或城市來是說是多麼的重要
於是她第一件是就是去尋找"水源地"
水是她近期感興趣的創作元素之一
她想和台北的大家分享:水的聲音


除了在寶藏巖探險尋找水的聲音之外

我們並探訪了台北進水廠、烏來和天母湧泉
錄製了一系列水的聲音
凡參與尖山導覽的民眾,可以輪流撐著五把不同聲響的雨傘
一路上經過我們的安置的六座喇叭
或專注地聆聽著在此時此刻的空間中水的聲音

水是如此的平凡,卻也是如此的珍貴
正當台灣陷入缺水危機的此時此刻
人民是否能夠飲水思源,了解並珍惜水的寶貴



SONJA HEYER (*1965,德國)
曾就讀於德勒斯登音樂學院 (1984-1988,主修:打擊樂),柏林自由大學 社會人類學和社會學系(1991-1997)以及柏林藝術大學 聲音研究(2011-2013)。1990 年代 Sonja Heyer 和許多知名現代音樂家合作,如:Anne Clarke,SanjaFister, Grit Diaz de Arce 等。之後她的創作重點轉向聲音 裝置和廣播劇,2010 年起她的聲音裝置作品在柏林、梅克倫堡、奧地利林茲等 地展出。2012 年 Sonja Heyer 和國際著名的聲響藝術家 Sam Auinger 及 Peter Cusack 合作klang orte berlin: berlinsonicplaces“ 計畫。個人網站 http://www.sonjaheyer.de/

2015年3月24日 星期二

座談分享:跨文化創作的可能與侷限

講題:跨文化創作的可能與侷限
在地實驗XBerlin Rhizom明天麻
主持人:王柏偉
與談人:溫思妮、黃伊晨、陳曉瑩、陳成婷、Rene Kluge、Sonja Heyer、Ute Niemuth
時間:3月24日 (二) 19:00-20:30
地點:在地實驗(台北市大安區建國南路一段160號)


這次的座談「明天麻」分享他們至2012年從柏林開始合作至今幾個駐村的成果,很多有趣的關於這個團隊的組成和正在實驗的工作模式,一群不同文化、語言、年紀、和不同專業領域的人「如何一起工作」。


在先不以成果目標為導向的過程中,這些人在團隊中各自發展且影響彼此、一起創作並共同前進,沒有領導者沒有決策者,如同一塊「根莖」植物,發芽的位置不同、生長速度不同、發展方向不同,不時的交集有時更令人驚喜,因為他們的出發點不變、核心不變。這樣的工作模式需要對彼此有更多的理解與尊重,還有包容與耐心,很有意思的團隊實驗。


在地實驗的柏偉老師分享:
要當真的放下「跨域」的時候便開始跨域了

2015年3月22日 星期日

宣傳【活動資訊】「對不起,我不明白,可以再說一遍嗎?」

Taiwan Rhizom ---巡迴計畫
「對不起,我不明白,可以再說一遍嗎?」
 "Sorry, No understand. Please say again! "

台北 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閣樓展示室
● Date:3/25(三)-3/29(日)

● Opening:3/25 19:00(19:30 opening performance)
3/25 19:00-22:00 
3/26-28 11:00-22:00
3/29 11:00-18:00


高雄 院子劇場 (高雄市鹽埕區五福四路196號)
● Date:4/09(四)-4/12(日)

4/09-10 15:00-21:00 
4/11-12 12:00-21:00


一群來自不同領域、國籍、背景、世代等的人,如何理解他者?在「不可能被翻譯」和「錯譯」之間,共同建構「我們」對「異地」的新詮釋。『對不起,我不明白。可以再說一遍嗎?』是一個結合聲音裝置、裝置藝術、錄像、書及表演藝術的複合性展覽,

來自德國的「明天麻」(Berlin Rhizom)藝術團隊共同創作,成員為長年旅居柏林創作的台灣、德國與中國藝術家們,這個移動的實驗室從柏林到維騰貝格,2015與台北寶藏巖國際藝術村及高雄院子劇場相遇。

更多詳情,請見明天麻FB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MaqiaoRevisited?fref=ts


計畫名稱:Taiwan Rhizom ---巡迴計畫
藝術團體:Berlin Rhizom 明天麻
主辦協辦:歪藝術、明天麻、寶藏巖國際藝術村、院子劇院
指導贊助:文化部台北市文化局
感謝單位:財團法人台北市文化基金會藝術村營運部

2015年3月15日 星期日

宣傳【座談會】明天麻 @ [AIR Taipei X 在地實驗]

 明天麻@ 台北座談會

講題:跨文化創作的可能與侷限
與談人:Berlin Rhizom明天麻-
溫思妮、黃伊晨、陳曉瑩、陳成婷、Rene Kluge、Sonja Heyer、Ute Niemuth
時間:3月24日 (二) 19:00-20:30
地點:在地實驗(台北市大安區建國南路一段160號)

Berlin Rhizom明天麻由十個來自德國、智利、中國與台灣的跨領域藝術家所組成,各自帶著長年累積在世界各地獨立工作與專業學術經驗,2013年在柏林相遇並共同發展出各自獨立又互相關聯的特殊創作模式。2015年三月其中七位成員來到台北寶藏巖進行十天的「微駐村」,想和台灣的跨領域藝術家們聊聊以「外來者」身分在創作上的可能與侷限。

※免費入場。

2015年3月13日 星期五

宣傳【工作坊】「對不起,我不明白,可以再說一遍嗎?」系列

《書本創作工作坊》
講師: 陳曉瑩
時間:3月21日下午兩點至五點
地點:寶藏巖國際藝術村230巷37弄4-4號
※ 3/21名額有限,請現場預約

《表演即興- 對話於身體、材質與空間之間》
講師:Ute Niemuth、陳成婷
時間:3月22日下午一點至四點
地點:寶藏巖國際藝術村山城排練場
人數限制:12

欲參與工作坊者請事先e-mail報名:ct.chen330@gmail.com

2015年3月3日 星期二

關於明天麻

計畫發起人溫思妮是歪藝術的夥伴之一,這些年旅居柏林持續創作,她察覺旅居異地的人一向用身體直接地感知語言在不同語境中的衝突,發覺語言的盲區、語言如何制約了生活和感受,以及用語言無法描述和傳遞的“Fremdsein”(陌生關係)。

當時她和友人正在讀一本書「馬橋辭典」,發現小說中主角韓少功做為一個異鄉人對馬橋的觀察和反思和自己的想法有著相互呼應。因此,溫思妮開始以策展人的身分尋找有興趣的藝術家加入,十個來自不同領域、國籍、背景、世代等的人,組成了一個藝術集合體 "明天麻" (" Berlin Rhizom"),探索如何在交流的過程中建立交集並理解他者,在“不可能被翻譯”和“錯譯”之間,及身處數位世代衝擊下,共同建構他們對每一次創作的新「翻譯」。


團名最早開始是從德文開始 Berlin Rhizom
翻譯成中文後是「柏林根莖」的意思
為什麼要取名 Rhizom 呢?
在於他們正在進行一個跨文化、跨領域的團隊實驗
這個團隊就像一個根莖植物一樣
每個人在團隊中各自發展且影響彼此、一起創作並共同前進,沒有領導者沒有決策者,如同一塊「根莖」植物,發芽的位置不同、生長速度不同、發展方向不同,不時的交集有時更令人驚喜,因為他們的核心不變,讓創作彷彿各自獨立其實又互相關聯。
想認識更多明天麻,請至明天麻 Facebook 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MaqiaoRevisited